2016年3月2日,春寒料峭,天色灰蒙,寒风卷起丘陵上的黄土扑面而来,带着组织的重托,市外侨办派驻兰山区汪沟镇上三埝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了任职贫困村。站在孤零零的村委办公场所前,看着眼前光秃秃的土地,坑洼不平的街巷小路,我们相互对视,从彼此眼中看出了忧虑:“环境这么差,能呆得住吗?村子这么穷,能发展起来吗?”带着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我们提着沉甸甸的行李,走进了村里给拾掇好的住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摸清底子、弄明白村情再说。入村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走街串巷、访门入户,了解情况。初时,听说是来帮扶的,有的村民开玩笑道:“是来镀金的吧?”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访了大半个月,走遍了全村,讥笑的有之,怀疑的有之,但更多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迫切期盼。深夜掌灯伏案写调研报告时,我们脑中不时闪现出一双双渴求脱贫致富的眼神。那一刻起,我们就下定了决心:“不干出点样子来,不带领贫困户脱贫,怎能对得起他们的期待?既然带着‘第一书记’的招牌下来,就得让这块招牌闪闪发亮,熠熠生辉!”
“牵牛要牵牛鼻子”,基层工作要干好,就得先抓好队伍。我们实施了“党建扶贫”工程,亮身份、做承诺,规范制度,谈心谈话,接受党性教育,并对村班子进行了优化调整,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了。
班子理顺了,如何发展产业项目便又成了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村里丘陵地多,土质较差,缺水严重,村民多以种植花生和地瓜为主,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子,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外出学习,最终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好项目—莲藕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方便蓄水,管理省事,最重要的是成本低,亩产高,有市场,效益明显。
然而,要说服村民并非易事,因为村里从没有人种过藕,也不知道种了以后能否有收益,所以很多干部也犹豫不决。农作物错过农时就耽误一年,我们急得嘴上起泡,连着几天召集村干部们开会讨论。一天晚上,我们磨破了嘴皮,一直讨论到11点,仍然还有分歧。在大家争论得筋疲力尽时,村主任孟凡华让人煮了点水饺,我们也没客气,也不顾嘴角早已裂开口的燎泡,端着碗蹲在屋里就大口吃了起来。或是我们的这份执着与实诚感动了村干部,最初的反对者孟凡圣竟然举手表示赞成,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们两人蹲在地上,喉咙哽咽,久久不语。村干部达成一致后,我们又接着召开了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统一了意见。终于,在大家伙的支持下,整地、挖方、覆膜、栽种,短短20天,一个40亩的荷塘就建成了,我们为项目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荷香园。
莲藕是栽下了,可是长势怎么样,我们心里也没底,于是,我们天天盯着藕池转悠,期待着小荷露出尖尖角。然而事与愿违,20个藕池,除了四五个池子长势良好外,其余的池子都是稀稀拉拉的叶子,有的池子甚至只生长了五片叶子。“这可是我们的第一个产业项目,如果搞砸了,老百姓该怎么看我们?我们如何向老百姓交代?”几番苦苦思索下,我们请来了农业技术专家,忙着为藕池换水,施肥追肥,天天像对待孩子一般呵护着这片寄予百姓厚望的藕池。“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天的努力,每个池子里的藕芽争先恐后地从水里吐出嫩嫩的绿叶,6月份的时候铺天盖地生长开来,到了7月份,已是青翠接天,白莲绽放。这出乎意料的变化,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更让我们喜得合不拢嘴,每天都要盯着藕池看上好几遍也不厌倦。
村里有20多名残疾贫困户,整日里呆在家里无事可做。于是,我们便让王友巨等15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荷香园打工,其余无劳动能力的设置虚拟岗位。贫困户孟凡支每天都需要照顾轮椅上的家属,尚有干活体力的他根本无法出村打工挣钱,我们便让他在荷香园帮忙干活,一个月下来,既不耽误照顾家属,又可以挣到800多元的工资,愁眉不展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依托荷香园,我们又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并在去年11月份被评为“市级优秀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并获得了资金奖励。
今年4月份,我们的荷香园大获丰收,4万多斤莲藕以每斤5元的藕种价格出售,收益达20万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按照7:3比例对20万元收益进行分配,村干部和贫困户乐开了花。
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求高大上,只求最实惠”,在这种理念下,我们又建设了6个种植大棚、新建了2个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了100亩休闲农业庄园、发展了40亩苹果种植示范园……这些看似规模不大的项目,却给村民们带来了最真切的实惠。
除了上项目,我们还做了很多改善民生的实事:3万平米的“户户通”水泥路平整有序,2.7公里生产路宽阔通畅,140台节能路灯照亮了黑夜,180台风扇吹起了夏日的清凉,8万元的“爱心厨房”为学生做出可口的饭菜,3000本图书提供了精神营养……这些事情虽小,却件件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感受到最入心的关怀,换来的是他们的交口称赞。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道路上,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拼搏进取的激情干劲,抓党建促脱贫、办实事解民忧,让幸福之花处处绽放,向1966名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