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浦市位于京畿道中南部,面积36,42㎢(占京畿道的0.36%),是全国第三小的城市,人口为269,086名(2021年12月为准),行政区划分为军埔1洞、军埔2洞、山本1洞、山本2洞、衿井洞、斋宫洞、五禁洞、修理洞、宫内洞、光亭洞、大也洞、松府洞12个行政洞。
军浦市作为公路上的城市,拥有5条高速公路(岭东、西海岸、水原光明线、首尔外环高速公路、一号国道)和3条铁道(京釜线、安山线、1号线),并确定军浦设开通GTX-C线,由此将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变身为更加重要的首都圈交通中心,具备了适宜企业投资兴业的良好条件。目前,军浦市共有1,508 家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3,604人。
关于军浦这个地名的由来,因为没有与汉字“军浦”相关的纯韩语单词,因此流传下来很多说法。肃宗25年(1699年)出版的旧地图上首次出现标记为军浦川的记录,此后哲宗12年(1861年)由金正浩制作的《大东与地图》上也标记为军浦川。在朝鲜王朝时代,这里的市场被称为军浦场。从历史记录来看,军浦这个名字至少从1699年就开始使用了。关于军浦这个词本身的由来也有很多种说法,大体可以整理为意为最少士兵或军队的汉字‘军’和含有河川、水运、港口(据说汉江支流安养川上游有一个水运港口)等含义的‘浦’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单词。
山本新城作为军浦市1期新城,其名称来源于“山下村落”之意,在朝鲜王朝正祖年间文献记录为“山底里”,后改为“山本里”,而位于军埔市的山名为修理山。

军浦市全景

军浦市 行政区
[军浦的历史]
三国时期原为百济领土,但随着高句丽长寿王的南下政策,百济都城汉山被占领,该地区被命名为栗木郡。
三国时期一度为三韩之一的马韩领土,后成为百济的领土。其后,继高句丽广开土大王之后继位的长寿王迁都平壤,并推行南下政策,百济首府汉山被攻占,京畿道全境成为高句丽领土。当时把果川市、军浦市、安养市万安区安养洞、东安区虎溪洞等称为“栗木郡”。
新罗三国统一时期的新文王在位期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改名为栗津郡。
随着新罗统一三国,军浦成为新罗领土的一部分。在新罗新文王在位期间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到了景德王时期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此更名为“栗津郡”。据悉,当时的栗津郡管辖地区包括现在的京畿道果川市和军浦市、首尔特别市龙山区、铜雀区和瑞草区的一部分地区。
高丽建国后,太祖在位期间改称为果州郡。
新罗王朝末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和社会混乱,进入后三国时期,后由王建统一后三国,成立了高丽王朝。高丽太祖对新罗时期的州、郡、县行政名称进行了全面修改,军浦所属的栗津郡也被更名为果州郡。
朝鲜王朝~近代
太宗13年(1413年)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调整。随着京畿道行政区划的大调整,瓜州郡从郡级降级为县级,并更名为“果川县”。1894年高宗31年,随着地方行政单位统一为郡,果川县变更为‘果川郡’。此后,朝鲜总督府发布了《旧韩国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一览》。根据这一一览表,果川郡南面的行政区划分为10个里,分别为山本里、 堂里、龙湖里、长干里、釜谷里、槐谷里、金井里、堂井里、凤城里、草棚里。1914年,随着始兴郡、果川郡、安山郡三郡合并为始兴郡,果川郡南面(军浦市)成为始兴郡南面,管辖堂里、堂井里、金井里、山本里、釜谷里。
现代
根据1979年4月7日发布的第9409号总统令,同年5月1日始兴郡南面升格为始兴郡军浦邑。此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产业设施转移到具备优越地理条件的军浦地区,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发展速度。随着行政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实施有效管理,政府根据1989年1月发布的第4050号法,把隶属于始兴郡的军浦邑和义王邑分别升格为军浦市和义王市,并把苏来邑、水岩面和君子面合并升格为始兴市。由此,从1989年1月1日起军浦市获得了地方自治团体地位,开始推行以居民为中心的行政工作。